本部分介绍了国家包装标准体系概况和我国的包装标准化发展规划。
主要内容导引:
包装国家标准体系表是2009年修订的,体系分为包装基础标准,包装专业标准和产品包装标准三层。共有各类标准近700项,其中直接归口TC49的标准近400项。依据包装行业“十二五”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,包装标准体系目前已逐步完善。完善后的我国的包装标准体系现分为基础通用标准、包装材料与容器标准、试验方法标准、产品包装标准、包装装潢印刷标准、包装辅助物标准和相关标准等七层。
行业标准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,是专业性、技术性较强的标准。基本是一些行业急需的产品标准。从标准的文本水平来看,都是按照国家标准的编写要求制定,并不低于国家标准。由于包装行业的特点,包装标准几乎渗透到了各个行业中,在各部门的行业标准中都涉及到包装。目前我国的包装行业标准(代号为BB)约300余项。涉及机械、电子、建筑、化工、冶金、轻工、纺织、交通、能源、农业、林业、水利、商检、轻工等,都制定有行业标准。
对于包装行业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轻工和机械行业,这两个行业的行业标准中涉及到包装的也最多,轻工行业标准(QB)中与包装有关的约100项,机械行业标准(JB)中涉及到包装机械的约53项。
包装标准体系框架分为基础通用标准、包装材料与容器标准、试验方法标准、产品包装标准、包装装潢印刷标准、包装辅助物标准和相关标准等七层。其中,基础通用标准包含:术语、尺寸、标志、包装与环境、安全、技术和工艺以及管理标准。包装材料与容器标准包含:纸包装、塑料包装、金属包装、竹木包装、玻璃陶瓷包装、复合包装和其他包装。产品包装标准包含:机电产品包装、化工产品包装、农副产品包装和其他包装。包装装潢印刷标准包含:包装装潢和包装印刷。相关标准包含:包装机械、托盘和包装集装箱。
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,标准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也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,包装行业也不例外,包装标准化对于合理有效使用和处理包装物提供了依据。我国包装标准化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。经过近30年的发展,包装标准体系已逐步完善。
现有各类包装国家标准(国家包装标准汇编)约 694 项左右,其中包装术语标准33项、包装尺寸标准11项、包装标志标准11项、包装技术与管理标准24项、包装材料标准174项、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标准28项、包装材料试验方法标准169项、包装容器标准94项、包装机械标准约53项、包装装潢标准6项、产品包装及其标志、运输与贮存标准152项、其它相关标准约20项。
这些标准构成了包装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,从这些标准的覆盖面来看,基本满足了包装及相关行业对标准的需求,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标准化体系。从标准的水平来看,一些标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,但大部分标准与发达国家标准还有相当的差距,标准老化,可操作性差,相关标准不配套,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。从包装标准的采标率来看,采标率约为50%左右,与一些行业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。
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《标准化事业发展“十二五”规划》。规划中指出全国包装工业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主要目标是:
一是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。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,加快提高技术进步对包装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和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。三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,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健全,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大企业集团金属包装,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包装产业基地。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,“十二五”规划必须全面反映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性要求,基本形成以节约、清洁、安全、低碳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产业体系。五是“二化融合”水平不断提高,力争到“十二五”末,包装工业的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。“十二五”规划目标既要适度超前经营管理,能够鼓舞人心,又要切合实际,切实发挥规划指标的导向性。具体的指标选择及目标虽已有一个初步建议方案,但还需要做大量的测算和论证工作。
“十二五”期间,要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这一主线设计,着力推进三大战略任务,全面提高包装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。
(1)实施包装工业转型升级战略,加快包装产业结构调整。包装产业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。长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,使得我国包装产业发展日益受到资源瓶颈的约束、环境容量的制约、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,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突出难点和重中之重。针对目前我国包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活动,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快结构调整步伐,坚持走科技含量高、经济效益好、资源消耗低、环境污染少、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。为此,一是要推进产业布局集聚计划,优化产业空间布局;二是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计划,提高先进产能比重,坚决抑制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;三是要积极推进兼并重组,优化产业组织结构;四是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计划。
结合我国国情和包装产业发展实际,“十二五”期间的重点是加快包装产业优化升级。主要路径:一是大力振兴包装装备制造业;二是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;三是改造提升包装产业。充分发挥包装产业的配套和服务功能,综合运用信息、生物、节能降耗等技术改造提升,建立和完善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体系,培育具有特色的区域品牌。
(2)实施包装工业科技创新战略、着力构建现代包装产业体系。